java 内存结构
java 内存结构
首先 java程序是运行在jvm(java虚拟机)中,而jvm是跨平台的。
程序计数器
程序计数器: 主要功能是记录当前线程执行程序的位置,通过改变计数值来确定执行下一条指令。每个线程的创建,都会创建一个程序计数器,并且对于每个线程而言是互相独立的。比如我们在debuger模式下运行,for循环的停止,异常的抛出,都是通过改变该线程对应的计数值来确定下一个执行指令。
java虚拟机栈
java虚拟机栈:主要功能是临时存储线程执行到的每个方法需要的参数,其内存空间在编译时就已确定。与程序计数器一样,每创建一个线程,则创建一个虚拟机栈,线程每执行到一个方法,对应的栈里就会创建一个栈帧,栈帧会存储局部变量表、动态链接、操作数和方法出口等信息,执行方法,栈帧入栈,方法执行完,栈帧出栈。
本地方法栈
本地方法栈与java虚拟机栈一样,只是记录native方法执行。jni native调用的c、c++函数
堆得内存结构
分为老年代、新生代,内存比为8:2
其中新生代分为: edan、from、to 内存分为8:1:1
直接new产生的对象被分配到edan(大对象会被直接分配到老年代),当发生GC时,会通过复制清除算法,清除edan+from区域可被回收的对象,
而不可被回收对象会被复制到to区,而在下一次GC时,会清除edan+to区可回收对象,将不可清楚的对象复制到from区,并且每次回收时,会整理碎片内存。
如此反复,GC15次后,会将对象放入到老年代。
标记清除算法
针对于老年代内存
格局内存可达性分析,从GC Root 不可达时,会被第一次标记为清除对象,并执行对象的finalize()方法,
如果这个对象被判定为有必要执行finalize()方法,那么这个对象将会被放置在一个叫做F-Queue的队列之中,并在稍后由一个虚拟机自动建立的、低优先级的Finalizer线程去执行它
finalize()方法是对象逃脱死亡的最后一次机会,稍后GC将对F-Queue中的对象进行第二次小规模标记,如果对象在finalize()中成功拯救自己(只需要重新与引用链上的任何一个对象建立起关联关系即可),那在第二次标记时它将会被移除出”即将回收”的集合;如果对象这时候还是没有逃脱,那基本上它就是真的被回收了。
- 注意:对象的finalize()方法只会被系统执行一次。
GC
gc分为minor GC、full GC
minor 作用区域是新生代内存、算法:复制清除算法。会整理碎片
full GC作用区域是老年代内存,算法:标记清除算法,不会整理碎片。
GC时判断是否可回收的依据是:内存可达化:判断堆、方法栈、静态变量、静态方法区中是否有该对象的引用。
每次 gc时会 会stw(stop the world),线程会被挂起两次
方法区
在jdk1.8以前,还存在方法区,
方法区同 Java 堆一样是被所有线程共享的区间,用于存储已被虚拟机加载的类信息、常量、静态变量、即时编译器编译后的代码。
更具体的说,静态变量+常量+类信息(版本、方法、字段等)+运行时常量池存在方法区中。常量池是方法区的一部分
JDK1.8 使用元空间 MetaSpace 替代方法区,元空间并不在 JVM中,而是使用本地内存。元空间两个参数:
MetaSpaceSize:初始化元空间大小,控制发生GC阈值
MaxMetaspaceSize : 限制元空间大小上限,防止异常占用过多物理内存
内存泄露
- 不会再被使用的实例对象,因为被其他对象持有引用,导致不能被GC回收。则称为内存泄露
内存泄露的点:
- 非静态内部类
- 匿名内部类
hashmap
内部类为何为内存泄露
内部类持有外部类的引用,导致造成外部类内存泄露
因为内部类虽然和外部类写在同一个文件中,但是编译后还是会生成不同的class文件,其中内部类的构造函数中会传入外部类的实例,然后就可以通过this$0访问外部类的成员。
内存溢出
当申请的内存无法被虚拟机满足,此时就会报错,内存溢出